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收藏三四百块门牌 留住消失中的汉口里巷

收藏三四百块门牌 留住消失中的汉口里巷

后院常常体现着主人的性格与爱好。吴正祥的后院里,满满一墙贴的都是他收集的门牌,大小分开,路名归类,整齐划一。除了上百块门牌,吴正祥家中报纸、资料随处可翻阅,小人书、徽章摆放整齐。这个月底,他再次受邀去武汉大学讲老汉口历史,“我也就高中毕业水平,只是喜欢研究汉口历史而已。”

房子拆了,留下门牌做念想

1957年,吴正祥出生在汉口花楼街小董家巷。直到80年代,参加工作进入电力厂成为一名钳工后,才搬到现在所居住的解放大道新荣村。

吴正祥是地道的老汉口,早在清末,他的曾祖父就迁来武汉,住在花楼街小董家巷,此后几代人从未离开。直到2005年,花楼街开始拆迁。

其中也包括吴正祥家的老宅子。因为舍不得,他便想在拆迁时把自家门牌号留下来,留个念想,但去现场后发现门牌早已不知去处。正因如此,他萌发了收集门牌的念头。

保寿巷33号,这是吴正祥收集的第一块门牌,在后院木质纱门的门框上,他还特意记下了这块门牌的收集时间,2013年4月。

保寿巷因保寿硚这座古桥而得名,位于汉正街,今年3月终于“重见天日”。吴正祥说,对这里,太熟悉了。小时候,吴正祥常常跟着挑着担子卖些日用百货的父母走街串巷,针线、小锁、香纸、香水,都是邻里街坊的日常用品。母亲在前面叫卖,他便跟着母亲,各个街巷里穿梭玩耍,因此对于汉口这一带的大街小巷,熟悉的很,“没有不知道的路。”

后来保寿巷被拆时,吴正祥特意去看了,便注意到废弃的门牌,于是找周围人借了工具,小心翼翼的把门牌上螺丝拧开取下,收集起来。

如今,吴正祥收集的门牌数量已达三四百块,但每次说到保寿巷33号,他都会说,保寿硚、延寿桥、长寿桥、万寿桥,都收集起来的话多吉利。